
作者:吴姚瑶
指导:顾力华
大脑是身体的“司令部”,与人的记忆力、睡眠、情绪等各项功能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大,常常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焦虑等问题。如何护脑养生引发人们的关注。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方法,中医养生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人体各脏腑功能相互联系。
国医大师张震教授重视“百病生于气,调气治百病”,主张从肝、脾、肾三脏着手,调理气机,气机顺畅,则百病消。脑的养生也可以从肝、脾、肾气机的角度出发,通过调理气机、平衡脏腑功能,使得我们的大脑更加健康,有活力。
展开剩余73%一,疏肝理气,脑清神明
肝在五行中属木,主疏泄,负责全身气机的调畅。《黄帝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强调肝对思维活动的调控作用。若肝气郁结,如同树木被绳索束缚,气机不畅会导致情绪抑郁、头痛眩晕,进而影响大脑的清明。反之,肝火过旺则可能引发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扰乱心神。
科学研究发现,长期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损伤海马体(与记忆相关),而中医的“疏肝”理念正与现代“减压”不谋而合。例如,柴胡、玫瑰花等疏肝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已被证实能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焦虑。
养生建议:
1,饮食:多吃绿色蔬菜(如芹菜、菠菜),饮用菊花枸杞茶,可起到疏调肝气的作用。
2,情绪管理:每日10分钟冥想,或按压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可泻肝火,消郁结。
3,运动:练习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舒缓肝经。研究表明太极拳、八段锦可调和气机,亦可降低皮质醇,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
二,健脾益气,濡养髓海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将食物转化为气血。脑为“髓海”,依赖脾提供的营养方能思维敏捷。《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表明“髓海”依赖脾胃化生的气血充养。若脾虚湿困,气血不足,人会感到头昏沉、注意力涣散,甚至出现脑萎缩等严重问题。
现代医学通过“肠脑轴”(Gut-Brain Axis)揭示脾(消化系统)与脑的互动机制,而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功能。脾虚者的肠道菌群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相关。补充山药、茯苓等健脾食材,可促进短链脂肪酸生成,保护神经元。
养生建议:
1、饮食:健脾食材包括山药、小米、南瓜。少食生冷(损伤脾阳)、精制糖(加剧肠道菌群失调)。
2、穴位保健:每日艾灸足三里穴(膝盖下3寸),增强运化功能。避湿: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雨天可饮薏仁红豆汤祛湿。
3、运动与作息: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通过牵拉脾经增强消化功能,间接提升脑血流。规律进食:避免饥饱无常,维持肠道菌群昼夜节律。
三、益肾补气,滋养脑源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表明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脑髓充盈则耳聪目明。肾精亏虚时,会出现健忘、耳鸣、反应迟钝,甚至帕金森样症状。明代医家张景岳直言:“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肾气通于脑。”
研究发现,肾虚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紊乱,加速脑衰老。熟地黄、枸杞等补肾中药中的多糖和黄酮类物质,能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物)。
养生建议:
1、食疗推荐:
补肾食材: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海产品:牡蛎、深海鱼。每周食用黑芝麻核桃糊,或黄精炖鸡汤。避免高盐饮食(加重肾脏负担→脑血流减少)。
2、运动与睡眠:
传统功法:五禽戏“鹿戏”(强腰固肾)→ 刺激命门穴,增加肾上腺皮质血流。
深度睡眠:夜间11点前入睡 → 促进褪黑素分泌 → 清除脑内代谢废物(如Aβ蛋白)。晚11点前入睡,因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静卧可助肾精。
发布于:云南省香港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