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经济越打越强?揭开表面繁荣的假象!军费开支吃掉四成财政收入,1820亿美元赤字暴露经济危机,所谓的经济奇迹全靠军工产业硬撑!乌克兰情况更糟,全年财政收入连半年战争开支都不够,600亿美元军费全靠西方输血,连炮弹供应都要看欧美眼色。这场持续三年半的战争,本质上是一场烧钱无底洞的财政绞肉机。当一发炮弹的价格超过一袋面粉,当军费预算碾压民生支出,这场经济消耗战究竟谁能撑到最后?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日突然释放和谈信号,表示愿意通过妥协解决乌克兰危机,但提出两个条件:一是确保俄罗斯的安全利益,二是保护乌克兰境内俄语族群权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实际上是要国际社会承认俄罗斯通过战争攫取的领土。但令人费解的是,俄军近期在战场表现尚可,为何突然放低姿态?
答案就藏在俄罗斯的经济数据里。那些所谓越打越强的论调纯属自欺欺人。三年半的战争已将俄罗斯经济掏成空壳。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俄罗斯GDP增速骤降至1.2%,相比去年同期的4.6%暴跌超7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年增速仅0.9%,远低于3%的全球平均水平。
展开剩余77%面对质疑,普京政府急忙辩解称这是主动调控,强调失业率维持在2%的低位。这种说辞就像学生考砸后辩称故意没发挥好。虽然央行将基准利率从21%下调至18%,但这并非经济向好的信号,而是迫于8-10%的高通胀压力。更严峻的是,西方制裁持续加码,外资大规模撤离,投资环境持续恶化,这些才是经济下行的主因。
俄罗斯此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两个泡沫:一是2022年经济暴跌后的技术性反弹,这种触底回升只是数字游戏;二是疯狂扩张的军工产业,去年国防开支激增70%,全国进入战时经济状态。但这种畸形发展能持续多久?2025年军费增幅预计降至30%,经济立即显露疲态。更糟的是,民众消费能力已被透支——前两年因恐慌性消费囤积的进口商品和房产,如今正变成压垮内需的负担。
战争这台碎钞机正在吞噬俄罗斯的未来。2025年军费预算高达1500亿美元,占GDP的6.3%,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40%。摊到每个俄罗斯人头上,人均要承担1070美元的战争税。这哪是在打仗?分明是在透支国本!
能源出口这个经济支柱也在崩塌。2024年油气收入仅1136亿美元,较战前缩水30%。随着国际油价持续走低,财政赤字飙升至1820亿美元,年均缺口超600亿。政府不得不疯狂发债、挪用养老金,甚至开动印钞机救急,导致卢布贬值、物价飞涨。最新民调显示,普京支持率半年暴跌26个百分点,民间反战情绪持续升温。
西方制裁更是雪上加霜。关键设备禁运导致军工生产受阻,俄军只能靠苏联库存硬撑。所谓的战时繁荣实则是饮鸩止渴——军工厂赚得盆满钵满,普通民众却要节衣缩食。更讽刺的是,普京引以为傲的低失业率实为劳动力危机:前线高薪征兵导致建筑、运输、教育等行业严重缺人,社会经济运转几近瘫痪。
这些战时岗位大多与军工相关,对民生毫无助益,就像给病人注射强心剂,表面热闹实则危险。真正的经济健康指标——投资、消费、生产效率全线下跌,财政窟窿越捅越大,再漂亮的GDP数据也掩盖不了事实。
但克里姆林宫仍在自欺欺人。普京将经济困境美化为战略调整,把结构性问题说成主动调控,无非是想维持一切尽在掌控的假象。最新民调狠狠打脸:仅27%民众支持继续战争,创三年新低;66%的人要求停战谈判,较去年激增16个百分点。
民众觉醒的原因很现实:普京承诺的胜利全部落空。顿巴斯久攻不下,乌军防线依然稳固。原本寄望特朗普斡旋和谈,但美国切断对乌援助后,普京反而变本加厉。正如莫斯科大学教授所言:民众终于明白,这场战争既无终点,也无胜算。不仅平民厌战,精英阶层也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究竟为了什么?
视线转向乌克兰,情况更加绝望。2025年预算显示:财政收入不足500亿,支出却高达870亿,其中600亿直接投入战场。这意味着把所有家底砸进去还要倒贴370亿。过去三年半,乌克兰已消耗1200亿美元外援,仅2024年就拿到417亿美元。但这些钱只够勉强续命——乌军防空导弹库存仅剩8%,日均炮弹消耗量不足2000发,而俄军日均发射超3万发,火力差距达15倍!
更残酷的是,当俄军获得朝鲜提供的1200万发炮弹时,乌军还在依赖波兰提供的零件维持生产线。工业体系瘫痪、黑海港口封锁、800万人口流失,GDP萎缩至战前40%,乌克兰已丧失自我造血能力。
西方援助也濒临断供。特朗普政府只愿高价出售武器,还施压欧盟购买美制装备转赠乌克兰。但欧洲自身也深陷通胀危机,哪有余力填这个无底洞?乌克兰甚至打起了欧盟冻结的1700亿欧元俄罗斯资产的主意,但动用这些资金涉及复杂法律问题,目前仅能使用利息部分。
俄军正抓住乌方弹尽粮绝的弱点,在红军城方向发动猛攻,企图在谈判桌上逼乌克兰屈服。这场战争早已演变为经济耐力的比拼,看谁先扛不住财政压力。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两国都需要数十年时间修复战争创伤——在这场残酷的消耗战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
发布于:天津市香港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