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历史的早期,封建社会之前的奴隶制社会,商朝和周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夏朝的历史尚有争议。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不仅有贤明的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英明君主,还有周厉王、周幽王这样的昏庸之君。商朝的纣王尤为典型,因其暴政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小说《封神演义》通过神话的方式展现了这段历史,将历史人物赋予了神奇的超能力,甚至引入了传说中的大能人物。令人好奇的是,纣王作为当时的昏君,为什么没有神仙下凡将其惩处呢?甚至连女娲都表示无法动手。
根据历史记载,纣王被认为是人人得而诛之的暴君。其统治期间,罪行累累,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的荒淫与残暴。其实,这种特征并非纣王一人所独有,而是整个商朝奴隶制社会统治阶级的普遍缺陷。身处高位的统治者,拥有财富、权力和地位,自然享受奢华生活,而身为奴隶的百姓则被视为商品,遭受压迫、奴役甚至杀戮,完全没有人权。
展开剩余74%有学者指出,纣王残暴的表现之一是他采用了活人祭祀和酷刑如炮烙等。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活祭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在商朝之前的历史中就已经出现,并非纣王所发明。至于刑罚,实际上这也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加强统治的手段,早在武丁时期,砍头、挖鼻、活埋等残酷刑罚就已存在,监狱和枷锁也是常见的统治工具。因此,残暴并非纣王独特的标志。
如果要说残暴,反而是在商周之争中获胜的周武王也显得不遑多让。当纣王兵败自焚后,周武王依然亲自斩下纣王的头颅,昭告天下,这种做法无疑也充满了暴虐。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是十分贴切的。
纣王在历史上的恶名,其实大多是后人通过“史书”编纂时加工的结果。毕竟,周武王推翻商朝,作为商朝的臣子,他的行为本身就充满了叛逆之意。在这种情况下,编史官员为了强调周武王“替天行道”的正当性,也故意丑化了纣王。
在《封神演义》中,纣王的坏形象虽然让人反感,但并没有神仙下凡直接除掉他,因为所谓的“残暴”是整个商朝奴隶社会的普遍特征,而非纣王一人的罪过。因此,神仙并不会随意降罪。
纣王的最大恶行并非单纯的暴虐,而是他的好色。与妲己的故事广为流传,妲己在《封神演义》中被描绘为一只千年九尾狐狸精,这样的妖怪形象自然是祸国殃民的,而纣王的好色荒废了朝政,也助长了妲己的恶行。在小说中,纣王由于迷恋妲己,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妲己的妖术以及她与纣王的关系,给整个朝代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纣王的色心并不仅仅体现在对妲己的依赖,他甚至敢于亵渎女娲。女娲作为补天的神仙,不仅拥有无与伦比的能力,还以高洁的形象为人敬仰。然而,纣王在女娲的修炼洞府中写诗赞美她的美貌,这本是一种夸奖,但对于神仙来说,却是极大的亵渎。女娲见到这首诗后愤怒不已,因为她无法容忍作为神仙的自己被凡人如此轻视。
虽然女娲有足够的力量消灭纣王,但她也不敢轻易动手。商朝的国运尚未走到尽头,违反天道的行为将遭遇严重的后果。女娲明白,除掉纣王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不良后果。商朝朝廷虽然腐朽,但还有一位撑起政权的贤臣——闻仲,他的父亲曾请他作为朝廷太师辅佐治国。闻仲是一位雷厉风行的人,纣王对他心生畏惧。当纣王亵渎女娲时,闻仲正外出作战,但凯旋归来后,他重新整理了国政并对纣王进行了劝谏。
在闻仲和其他贤才的帮助下,商朝的政局一度回稳。如果女娲强行杀死纣王,或许在闻仲等人的辅佐下,商朝会出现一位更为明智的君主,甚至连周朝也可能不复存在。女娲如果破坏天道,反而可能遭到反噬。
由此可见,历史的进程并非单纯由人力主导,天道与国运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即使是如女娲这样的神仙,也不敢违背天命,去做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发布于:天津市香港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