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1日——10月18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内观/朴拙·生机——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双个展(第97回)”在博雅展厅展出。
展览名称:内观/朴拙·生机——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双个展(第97回)
展览时间:2025.10.11-10.18
主办方: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顾问:徐扬、林茂
学术指导:苏新平
策划:葛玉君
展开剩余91%展览执行:周家丽
参展博士生:刘俞辰、张海洋(以学号为序)
策展助理:薛立松、张亚楠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雅展厅(14号楼3层出电梯左拐)
特别支持:中央美术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丨展览序言丨
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以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持续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对中国的学术研究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作为关系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一直都备受关注。而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一直明确着自身的责任与定位,在积极摸索高等美术院校学术科研和创作活动的特征与规律、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创作和科研成果的同时,逐步建立并完善着研究生教育教育机制。近年来,随着文化、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研究生队伍加速壮大,研究生教育在中央美术学院迎来了大发展期。2016年研究生院挂牌成立,使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了国内首家成立研究生院的美术院校。
作为一直引领全国美术研究生教学发展的学院,研究生院的发展与教学探索的每一步都会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在此情形下,如何培养高端艺术人才,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水平逐渐成为焦点。当下的研究生教育更为注重的是实践精神和独特创造力的培养,博士研究生作为一批已经具有成熟专业人文素养的艺术人才,如何在学院教育中扩展更多的实践能力,置身于当代语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学院如何在对传统技艺和人文精神传承的同时,营造一个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达到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都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是以,为了加强内涵建设,以创新机制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平台建设,博士研究生教学展正处于一个合适的契机中。
本次展览为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展,学院希望通过“双个展”的形式,作为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习的一次中期检查,进一步建构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展示平台,同时也成为学校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态的一个方式。期望在读博士生通过此次参展经验的积累,在进一步学习实践的同时也能为毕业展览做前期试验性准备。展览旨在作为一个窗口,以窥见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在艺术求索过程中对艺术语言、形式张力的感知与思考,以及对自我的挖掘与塑造,在与时代的交流中书写个人语言、展示集体风貌。
关于艺术家
刘俞辰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导师:刘庆和教授
学习经历:
201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
202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
202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在读。
展览:
2022年 春华秋实“丹青新象——面向未来的中国画艺术“展,深圳舒心堂•生空间;
2021年 "格物品真——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作品展”,天津画院;
2021年 “初次见面,后会有期”,北京798悦•美术馆;
2021年 “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武汉会展中心;
2020年 “重启,十七个春天”,北京798悦•美术馆;
2019年 “和解”刘俞辰|个展,北京798悦.美术馆;
2019年 “美•週——第八届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主楼展厅;
2019年 “学院新方阵”第十二届年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参展作品:
《人像1》23cm×38cm
纸本水墨 2025
《人像2》28cm×38cm
纸本水墨 2025
《一切只是假说》248cm×129cm
纸本水墨 2025
《旅人》50cm×38cm
纸本水墨 2025
《红林》60cm×45cm
纸本水墨 2025
《临界俱乐部》248cm×387cm
纸本水墨 2025
创作者自述:
本展览作品的创作灵感,根植于梦境的潜意识图景与日常生活的具象场景。我尝试打破真实与非真实的边界,将二者进行有机缝合与重构,在画面中构建出兼具现实锚点与超现实意味的视觉场域。
创作过程中,我摒弃了详尽的预设草图,以随机性为重要创作维度,力求最大程度前置直觉判断,让创作冲动直接驱动笔墨运行。同时,我始终珍视并保留水墨媒介的材质特性与审美意趣,在直觉表达与媒材特性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
这些作品,本质上是我艺术实践中持续尝试与内在博弈的视觉呈现,其核心指向,是在多重创作矛盾的碰撞中,探索并抵达一种兼具形式平衡与内在自洽的艺术状态。
关于艺术家
张海洋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导师:岳黔山教授、谢青教授
学习经历:
2013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
202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在读。
展览:
2022年 作品入选第二届“学院—全国青年教师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西南大学博物馆,重庆;
2022年 作品入选2022“多彩贵州”中国画作品展,贵州美术馆,贵州;
2024年 作品入选第四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24年 作品入选“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24年 作品入选“雨花满天—2024青年中国画(写意花鸟)作品展”,雨花美术馆,江苏。
参展作品:
《春痕蹄甲》 180×97cm
纸本水墨 2025
《红妆婷婷》 248×129cm
纸本水墨 2024
《锦绣成林》248×129cm
纸本水墨 2024
《秋实》 34×45cm
绢本水墨 2025
《紫云间》34×45cm
绢本水墨 2025
《秋冠灼灼》34×45cm
绢本水墨 2024
如何让传统的笔墨语言既扎根于深厚的经典,又能自然地传递出这个时代的气息,是我在创作中持续思考的核心。
我的灵感常常来自那些朴素而鲜活的生命:市集中游动的鱼、新鲜饱满的蔬果、阳光下的美人蕉、随风颤动的羊蹄甲,它们身上展现了旺盛的生命之美,其迸发出的韧劲,恰好为“生生不息”这四个字作了最生动的注解。
在当下的语境里,我尝试对经典构图进行解构,探索大写意形式上的新可能。例如《银梭谣》《自由生长》这两件作品,便是在画面中经营一种“无序之序”,希望借助形式上的松动与重构,让笔墨中所蕴含的“写意精神”能够更直接地与当代人对话——最终在点画之间,透出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相生、对立统一”的和谐境界。
——张海洋
主 编 丨葛玉君
编 辑 丨周家丽
发布于:北京市香港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